Friday, April 24, 2015

[Publication] 飄泊中的永恆:一個人類學家的理想國 (Drifting Eternity: the Utopia for an Anthropologist—Dedicated to Mr. Chiao Chien’s 80th Birthday)

不少人類學學生都應該聽過喬健(Chiao Chien)這個名字。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在1980年正式設立,而喬健正是當年學系的系主任。為了紀念喬先生的八十壽辰,本系的舊生張小軍(現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撰寫了一篇文章總結喬先生對人類及文化的關懷。

**************************************************************
作者:張小軍
題目:飄泊中的永恆:一個人類學家的理想國
出版資料:載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4548

文章導讀

內容撮要:

儘管喬健自幼離開大陸,他對家鄉的情結卻十分深厚。人類、中國、民眾乃是他幾十年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當中的三個核心概念。喬健先後撰寫及編輯過三十多本論著,並發表過約百篇的學術論文。他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大陸及台灣的少數族群、中國家庭、底邊社會、香港文化、及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談到人類學的本土化,喬健認為所謂的本土化並非要建構出另一套封閉的學術體系。要對世界學術有理論貢獻,中國學者應要有立足本土的深入研究,由本土概念及案例建立理論。

亞洲及美洲的文化關聯亦是喬健長期的學術關注之一,研究背後的關注是世界文化的形態及其變化。喬健相信理解人類之永恆才是真正的人類學視野――無論研究是有關中國或是其他地方的文化,永恆的追求並不應限於一國、一族、一鄉、一地的研究,而是探索人類思想與行為的基本規律與結構。

隨著社會的變遷,人類學家需要不斷調整及適應自己的研究方向。現代社會的失調、複雜及紛亂,已打破了規律、保守、穩定的固有文化形式。喬健曾提到機械、形式、單純的理論與方法再不足以圓滿地研討及表達社會現象;現代的社會科學家需探索一種更細微、貼切的方法和觀念來涵概複雜多變的社會。喬健對人類文化的尊重、珍惜及關懷,反映了人類學家的特有情懷,並讓人反思如何理解及保護文化。

(全文載於《廣西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45–4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