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6, 2014

與考古學的一些事情 – 訪黃慧怡教授

黃慧怡教授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系修讀東南亞考古及文化,並取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從九至十四世紀中國與高棉陶瓷業研究」,主要探討歷史時期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文化交流。黃教授在本學年加入本系,主要任教考古學、博物館學及東南亞文化課程。

對考古學產生興趣

黃教授對考古學的興趣是源於大學時期的一門選修課。本身修讀社會學的黃教授在其中一門選修課的安排下,有幸到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古遺址考察。從沒想過香港也有考古的黃教授,被眼前的考古遺址深深震撼,亦引起她對考古學的興趣。黃教授畢業後從事香港考古相關工作,並有機會在以色列加利利海參與希伯來大學的考古發掘,不久就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接受考古訓練。

以色列加利利海考古遺址發掘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內有數百位研習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的師,黃教授認為在此浸淫年所獲的考古訓練,對她的學術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北大主修考古學的生在畢業前,必須跟隨老師到中國的考古遺址,完成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實習。由於在報告完成之前,學生不可離開實習地點,黃教授就在陝西渡過半年充實的實習生活。

陝西考古發掘
如同其他考古發掘,這次陝西田野考古實習亦包括了田野調查、發掘、整理出土器物及完成報告四部份,期間,師生與當地考古單位及村民一起工作同時又可瞭解當地的文化習俗,如陝西的飲食文化及喪禮儀式等。實習以外,老師亦安排同學參觀當地重要考古遺址及博物館,包括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西周扶風宮殿遺址、秦兵馬俑、漢陽陵和唐法門寺博物館等,令他們眼界大開。由於當時正值寒冬,加上考古遺址位處鄉郊地區,缺乏熱水淋浴設備,師生只能一個月到大城市洗澡一次。然而,對熱愛考古的黃教授而言,這些生活上一些不便只是另一個難忘的回憶。

在陝西村民家吃涎水麵
為何研究東南亞

黃教授在北大集中於唐宋時期廣東地區陶瓷考古研究,當中主要研究銷售海外的廣東陶瓷器。當時的指導老師建議她可由海上絲綢之路入手,研究泰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出土的陶瓷器。

黃教授於柬埔寨吳哥地區
北大畢業後,黃教授到香港城市大學擔任研究助理,參與柬埔寨吳哥出土中國陶瓷器的研究。在城大的研討會上,黃教授遇上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他正以東南亞的角度研究於東南亞出土的中國陶瓷器,黃教授認為此研究進路可拓寬她對廣東陶瓷研究的思路,遂報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系博士課程,並以高棉陶瓷為切入點,探討南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跨文化及跨地域交流。

柬埔寨吳哥地區與當地文保機構一起發掘
正在進行的研究計劃

教學以外,黃教授現時主要進行三個研究計劃。第一個是延續黃教授的博士研究「九至十四世紀中國與高棉陶瓷業研究」,從出土陶瓷器研究南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有關研究早在十九世紀晚期開始,現時位於柬埔寨吳哥一帶的考古工作仍然持續,黃教授或於明年參與下一輪的發掘工作,以獲取新的考古資料,建立理論框架(參考黃教授早前研討會回顧)。

201412月在柬埔寨會議作口頭
黃教授亦正在進行大嶼山竹篙灣遺址的東南亞考古證據研究,希望擴展我們對十四至十六世紀香港之國際貿易網絡的認識。此外,黃教授亦剛獲得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的資助研究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陶瓷工藝,將會到廣州參與會議、進行深度訪談、文獻資料搜集及分析,以紀錄及保存20世紀20年代至今的香港傳統陶瓷工藝。

寄語

談及本系同學,已任教一個學期的黃教授認為同學普遍擁有良的語言、組織能力,具有理想抱負、人文精神及國際視野。自黃教授修讀考古學時起,一直聽到「主流」論述質疑修讀人類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等學科的畢業生,在畢業後難以尋找相關工作,不少畢業生因而轉投其他行業,黃教授為此感到可惜。她以考古學為例,指出學科知識可運用於不同相關工種,如博物館、教學、研究環評工作、文化遺產管理、文化旅遊及地區公眾教育等,最近的沙中線宋元遺址風波,就反映香港特別在研究及公眾教育等方面缺乏考古專才。


她亦認為現時職場及學術界都往跨地域及跨學科的方向發展,人類學學科知識正正培養同學掌握文化差異性及多角度思考。因此,黃教授建議同學可視外界的質疑為梳理自身想法的機會,並多關注自己的目標,利用學科知識清晰地規劃將來的路向。

1 comment:

  1. 我對考古有興趣, 耐何已工作十多年不能轉行, 也沒有相關課程讀, 唯有不定時轉攻三國的遺址旅遊

    遊記:
    http://travelbyod.blogspot.co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