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信任、認同與“他者”——關於族群、民族的一些思考 "
釣魚島爭端、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新疆問題、“兵不厭詐”全與信任有關?范可教授教授從信任角度分析了族群、認同和“他者”。他旁證博引,先梳理了經典社會理論家的思想中對“信任”的討論,凃爾干對社會團結與社會整合的討論就含有“信任”的意味,心理學家Erikesen提出認同的概念,而人類學家們直接把認同與族群性聯係起來。
族群關係是“我們”和“他者”的關係。在“我群”中,人們彼此信任,對他者,不但缺少信任,而且還妖魔化對方,文革時代的政治標語“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就是個好例子。范可教授教授提醒我們注意,信任與道德無關,古語“兵不厭詐”告訴我們,在敵我之間,立場大於道德。
把視角投向民族國家,大多數國家其實是多民族國家,民族關係會是什麽樣子?理想狀態是不同族群之間互信而和睦相處,但現實是很多時候彼此並不信任,但也可以通過治理朮使其和睦相處。馬來西亞的社群民族主義就是個例子。中國呢?近期有學人(胡鞍鋼與胡聯合2011)倡議進一步同化少數民族,並且以美國為例,范可教授認爲,美國種族關係的進步恰恰在於“不同化”,並且意識到多元的價值。那麽,中國建國以來的民族政策是否需要改變?是否要同化少數民族?范可教授教授以一個維族小伙子的困惑作爲講座的結尾,爲什麽從小學的“中國文學”裏沒有維族文學?民衆對少數民族了解嗎?
討論在提問中結束,不信任、創造族群邊界是否是人的本性?范可教授教授分享了他的閲讀和生活中的觀察,用各種例子回應提問,例如蘇聯解體的過程,直接統治/間接統治,包廂化的社會等等。
Jing FU
M.Phil Candidate
wondiyo[AT]gmail.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